中共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于2024年11月13日召开。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11月14日,中共成都市委在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有关情况、解读主要精神,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上,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明友介绍了全会的总体情况、重大意义、主要特点和重要成果等。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张金泉,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科,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健,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翼先后回答记者提问。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郭小平主持发布会。
发布会吸引了中央、省级和成都市主要新闻媒体现场报道。光明日报、中国改革报、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四川广播电视台·四川观察、封面新闻、成都日报锦观新闻等媒体记者,就关心的问题提问。
01
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此次会议的重大意义是什么?在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共成都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政研室主任、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曾明友进行了解读。
曾明友介绍,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于2024年11月13日召开。全会由市委常委会主持。出席全会的有,市委委员72人,候补市委委员12人。市纪委常委、市监委委员和有关方面负责同志列席会议。市第十四次党代会代表中部分基层同志、专家学者和有关方面代表也列席会议。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曹立军同志受市委常委会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成都市委关于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的决定》。曹立军同志就《决定(讨论稿)》向全会作了说明,并在全会结束时对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提出深化改革“四个紧盯”、攻坚突破“七个聚力”的具体要求。
曾明友介绍,“四个紧盯”即紧盯发展所需、问题所在、群众所盼、城市所能。“七个聚力”即聚力有效履行国家赋予的时代使命和战略任务攻坚突破,聚力拼经济、搞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攻坚突破,聚力科技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攻坚突破,聚力建设国际门户枢纽推进高水平开放攻坚突破,聚力强县活镇兴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攻坚突破,聚力擦亮最具活力和幸福感的城市名片攻坚突破,聚力提升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能力攻坚突破。
曾明友介绍,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是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
全会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牢牢把握“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围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围绕落实省委“四化同步、城乡融合、五区共兴”发展战略和对成都“五个聚焦”“五个新篇章”的工作要求,围绕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围绕打造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积极探索中国特色超大特大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成都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曾明友介绍,在与会同志共同努力下,大会取得圆满成功,达到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鼓舞干劲的目的。全会的胜利召开,对于高举改革大旗,增强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对于绘就改革蓝图,明确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前进方向和目标任务,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战略价值和实践价值;对于彰显改革担当,激励广大干部群众抓改革促发展,攻坚克难做好当前各项工作,坚定不移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具有重要引领作用和指导作用。
02
对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整体谋划系统布局
此次全会有什么特点?曾明友认为,这次全会主题鲜明、重点突出,着重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问题,符合中央大政方针、紧扣省委战略部署、切合成都发展实际。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充分体现了市委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省委重大改革部署的政治自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蓝图,提出一系列事关长远、事关根本、事关全局的改革举措,为新征程上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成都是全国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成都改革发展高度重视,从党和国家事业战略全局高度赋予成都一系列重大改革任务,要求成都发挥中心城市协同带动作用、推动成渝地区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省委对成都改革发展寄予厚望,要求成都聚焦增强发展动力活力,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谱写新篇章,为成都改革指明了主攻方向和着力重点。这次全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作出的改革部署,谋划提出一系列体现四川底色、彰显成都特色的务实改革举措,是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成都细化、实化、具体化的关键一招。
二是充分体现了市委坚定扛起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职责使命。近年来,市委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重大改革试点试验128项,推出“五项制度改革”“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原创性原动力改革”等一批具有成都特色的改革举措,探索形成农业共营制、“两自一包”办学模式、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信托制”物业解纷法等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经验,一批长期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得到有效破解,有力推动成都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但也要看到,外部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城市自身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还很繁重,推进超大城市转型发展还面临一些深层次矛盾问题和卡点堵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向上突围。这次全会立足成都发展阶段性特征,直面制约高质量发展的卡点堵点,以重点领域突破带动改革整体推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彰显了市委事不避难、勇毅担当,坚定不移推动成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意志和决心。
三是充分体现了市委着眼长远谋划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考量。这次全会顺应时代发展新趋势、实践发展新要求、人民群众新期待,对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整体谋划、系统布局,突出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统筹部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安全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改革,在激发经营主体活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营商环境建设、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数字化信息化赋能社会治理等引领性改革上研究提出许多具有成都特色的改革举措。这些部署要求,既同市委发展战略有机衔接,又同市委历次全会作出的安排部署一脉相承,既有对之前改革的递进深化,也有对新的改革任务的科学谋划,必将持续推动成都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加快建设改革开放新高地。
03
《决定》明确
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此次全会重要成果有哪些?曾明友介绍,此次全会的重要成果,集中体现在审议通过的《决定》上。全会主题确定后,市委书记曹立军先后多次组织召开深改委会议、专题会议研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工作,对《决定》起草工作提出具体指示。王凤朝市长和有关市领导加强工作指导,牵头围绕20个重点改革领域开展调研,形成65篇课题成果,并就有关问题提出意见建议。起草组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对标对表、系统集成、突出重点、实干实效,聚焦“重点改什么、具体怎么改、改出什么效果”深化研究,起草形成《决定》初稿,并按程序在全市范围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经两次市委常委会会议审议,提交本次市委全会审议通过。
《决定》稿共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总论,重点对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提出要求,阐述成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意义、总体要求,明确到2029年、2035年的近期和远期改革目标。
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为各领域重点改革任务,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五个注重”进行铺排,分别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改革、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进行安排部署,共24点内容。具体来看:
第二部分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对完善落实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健全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的制度体系、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健全优化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深化财税金融改革、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构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制度体系9个方面作出部署,提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健全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体制机制、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深化园区综合体制改革等举措,就是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更好发挥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成渝极核城市、四川省会城市的资源优势,加快打造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
曾明友介绍,以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为例——
9月初以来,全市积极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从收集到的问题诉求来看,民营企业在市场准入、要素获取、重大项目参与、成长发展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决定》聚焦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常态化开展拖欠企业账款专项治理、涉企违规收费罚款专项整治、“小过重罚”问题整治等举措,加大政府采购民营企业产品和服务力度,给资源给市场给机会赋能民营企业发展。
第三部分为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重点对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3个方面作出部署,提出加快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建设国家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等重点任务,就是要充分发挥成都科技资源富集、战略平台众多、创新人才汇聚的优势,在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更好服务和支撑城市现代化建设。
曾明友介绍——
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和产业“两张皮”问题长期困扰成都经济发展,不少企业面对技术难题缺乏专家指导,不少高校院所科研成果难以走向实际应用。对此,《决定》提出探索推行“一条产业链、一名首席科学家、一批链主企业、一套扶持政策”模式,推动高校院所科学仪器、科研设施、数据资源面向企业开放共享,探索建设科技交易大市场,让企业家的“钱袋子”常态对接科学家的“脑瓜子”,不断提高科技成果本地转化水平。
第四部分为全面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改革,重点对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建设更高水平法治成都、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5个方面作出部署,提出建立健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探索开展托幼一体化管理、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等创新举措,就是要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框架下,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全方位谋划,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上相互配合、在实施中相互促进、在成效上相得益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曾明友介绍——
这次全会,同时推出了很多“有温度”的改革,让全体市民真正享受改革带来的红利。比如,在民生领域,为了有效解决市民群众看病重复挂号的难题,《决定》提出“以病人为中心”改善就医服务体验,实行“一次挂号管三天”,让市民群众只挂一次号,三天之内都可在同一科室看诊,看病就诊更便捷、更经济。
第五部分为完善安全发展体制机制,重点对健全维护国家安全机制、健全平安城市建设机制、健全应急管理制度体系、健全社会治理体制机制4个方面作出部署,提出健全国家安全工作协调机制、健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应急指挥机制、推进重要交通堵点“一点一策”治理等务实举措,就是要把风险防控和安全保障放在前提位置,推动改革发展平稳、安全、有序,积极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安全发展路径。
第六部分为加强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领导,重点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3个方面作出部署,提出完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结果运用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等举措,就是要着力健全改革推进机制、保障落实机制,确保各项改革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曾明友认为,随着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必将最大限度汇聚起全市上下的智慧和力量,不断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深入,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成都新篇章。
04
今年四季度和2025年
计划组织45场专项活动
进一步提升蓉品出川出海能力
成都正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健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体制机制,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
如何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方面,成都下一步有何举措?
“成都是西部消费中心城市、全国第二个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万亿元的省会城市,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具备独特优势和有利条件。”在新闻发布会上,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张金泉表示,下一步,将全面贯彻落实二十届三中全会、全省对外开放发展大会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探索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和推进高水平开放有机结合的新路子,提升“成都消费”国际美誉度和影响力。
从具体举措上看,一是健全消费新场景新业态培育机制。
根据张金泉的介绍,成都将编制印发《成都市消费空间布局专项规划(2024—2035年)》,实施“一区一特色”分级分区商圈打造行动,推动春熙路、交子公园等商圈与全球顶级商圈联动,打造国际时尚消费地标,发布场景建设导则、机会清单和支持政策。盘活存量商业空间焕新在地文化资源,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把街巷林盘“用”起来、历史文脉“活”起来、生态价值“提”起来,优化各类企业参与消费场景创新营建的体制机制。“我们还将搭建产供销线上线下常态化对接平台,完善‘两新’政策奖补审核兑付机制,加快推动市内免税店建成投运,激发消费升级活力。”
二是完善“成都消费”品牌建设体系。
张金泉表示,将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深化国家消费品工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战略示范城市建设,加快开展“蓉品出川出海”市场拓展六大行动,今年四季度和2025年计划组织45场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蓉品出川出海能力,发展“成都造”新质生产力,提升“成都服务”国际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国货潮品等国际消费新热点,打造川派餐饮、中医药等“成都服务”品牌,办好国际美食嘉年华等展会活动,构建首店、首发、首秀、首展支持政策体系,加快打造消费品牌集聚地和消费创新策源地。
三是持续提升消费服务国际化高端化水平。
张金泉表示,将不断完善机场、公共交通工具、酒店商场、景区景点、街巷等场所外语标识设置,完善外籍人士来蓉线上预订、跨境支付、离境退税、消费维权、体验评价等便利化服务,健全涉外导游培养体系,深入实施外籍人士“家在成都”工程,着力打造国际游客首选城市。与此同时,稳定运行蓉欧速达“定站点、定线路、定车次、定时刻、定价格”五定班列,做强“中老泰马”“澜湄蓉欧”等特色快线品牌,积极拓展米兰等国际客运航线,扩大全球消费品和消费者通达便利覆盖面。“不仅如此,还将加强和重庆在商圈联建、服务共享等方面协同开放,争取144小时过境免签‘此进彼出’政策落地,共建成渝国际消费目的地。”
四是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优化营商环境。
张金泉表示,将对标海南自贸港、上海东方枢纽国际商务合作区等高水平开放试验区,开展外籍人才引进和管理服务、特殊物品出入境、跨境资金流动、执业许可等环节制度性创新,探索放宽跨境交付、自然人移动等服务贸易市场准入限制。
“同时,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持续推动国务院8项调法调规任务落地见效,有序推进电信、医疗、文化、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张金泉还提到,要争创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建设数字服务等5个国家特色服务出口基地,推进成都企业、商品、服务、品牌和标准“走出去”,构筑向西开放战略高地和参与国际竞争新基地。
05
累计走访工业企业1.19万户
成都将建立健全
“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
常态长效机制
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科介绍,今年9月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作出“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部署,以工业为切入点,高位统筹、上下联动、合力推进,促进工业经济回升向好。
分级分类“进万企”。坚持线上线下联动、分级分类服务,市领导“带头走”,市级部门负责同志“齐出动”,23个区(市)县“全参与”。截至11月13日,全市累计走访工业企业1.19万户,收集问题诉求5103件,主要集中在拓市场、降成本、给场景、搭平台等方面。
真心实意“解难题”。实施问题诉求全流程闭环管理,坚持问题汇总、研判、转办“不过夜”,每日督办、每周通报、定期回访,确保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目前,全市累计办结问题诉求5072件,办结率99.4%,回访1745件。开展成都造拓市场百日攻坚,举办65场供需对接活动,覆盖超2300家企业,达成意向订单超100亿元。
着眼长远“优环境”。搭建的成都政企交流群,已成为企业问题诉求收集平台、工作推进平台、信息交流平台、作风监督平台。强化政策、金融、土地、能源保障,印发金融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等工作方案,形成推动企业“上规、上榜、上云、上市”提质发展、标准厂房产业化利用等政策措施,“蓉易享”平台推送政策覆盖4049家企业,较2023年增长172%。
凝心聚力“促发展”。广泛动员行业商协会、专业服务机构等多方社会力量,大力营造重工业、兴工业、强工业浓厚氛围,企业提信心、市场增活力、发展添动能。 1—9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1%,较上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增长50.9%,较上半年提高7.7个百分点。
这次全会提出要建立健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长效机制,为下一步持续深化企业服务工作指明了方向。曾科称,“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全会部署要求,推动‘进解优促’工作走深走实。”
进一步准确把握工作精髓要领。曾科表示,“通过两个多月的工作,我们深刻感受到‘进’是载体、‘解’是核心、‘优’是保障、’促‘是目的,我们将把企业诉求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根据企业发展阶段性特征,针对性组织力量开展服务,推动真解决问题、解决真问题。”
进一步完善服务企业常态机制。强化“用户思维、问题导向”,坚持政企“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解难、一对一服务”模式,健全龙头企业市领导直通、重点企业市级部门直联、规上企业区县专员直包、其他工业企业服务直达的“四直”机制,实现惠企政策精准快享、问题诉求闭环管理、服务专班高效运行“三个常态化”。
进一步推动问题诉求长效解决。聚焦产业发展堵点、痛点、难点,围绕企业普遍关心的共性问题诉求,总结推广一批典型案例和创新做法,出台首台(套)推广应用、推进制造业降本增效、支持企业出川出海等针对性、实效性强的政策措施,以改革创新破解产业发展难题,实现解决一类问题、受益一批企业、助力一个行业。
06
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成都将有哪些具体行动
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上提出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要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改革等几项改革任务。那么,围绕这些任务,接下来有哪些具体的行动呢?
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科技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翼从四个方面作出解答。
张翼表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进行了专章部署。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聚焦“育新机”抓好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摆在重要位置。本次市委全会从科技创新组织机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了系统部署安排。我们将持续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实施科技创新促转化攻坚行动,推进全会部署落地落实。
在科技创新组织机制方面,争取国家批复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建设方案,“专案专班”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运营保障服务,聚焦清洁能源、工业无人机等领域,争取布局国家级创新中心,探索建立“创新平台+园区转化”的耦合机制。支持在蓉国家重点实验室优化重组和运行机制改革,完善天府实验室建设运行机制,试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赋予其项目方案制定、技术路线选择、科研经费管理等自主权。深化与北京大学、上海交大等高校院所合作,组建市场化运行、专业化服务、成果转化为导向的新型研发机构,构建“研发机构+孵化公司+转化基金”科技成果转化模式。聚焦产业发展、城市治理技术需求,制定“揭榜挂帅”实施方案,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构建研发机构、科技企业、行业部门协同联动的攻关机制。
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方面,建立企业参与科技创新决策机制,强化企业在科技计划、产业技术、政策制定、要素配备等方面的参与度、话语权。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健全研发准备金制度,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在低空经济、网络安全等领域建立创新联合体,配套支持企业牵头或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面向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未来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重点产业园区布局建设一批孵化器、加速器。建立完善企业创新积分制,探索积分变信用、积分变贷款,深化完善“积分贷”,探索推出“积分保”。开展财政科技资金“先投后股”试点。会同相关部门建立企业创新产品目录定期发布机制,支持政府重点工程、投资项目、国有企业依法依规采取单一来源方式采购创新产品。支持链主企业、科研机构采取远期约定采购方式开展“订单式”研发。
在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方面,深化高校院所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行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开展以科技成果价值、绩效和产业化应用为导向的分类评价改革。完善企业购买转化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补贴机制,鼓励高校院所以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等方式把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实施“科创天府·智汇蓉城”科技成果转化行动,常态化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科技成果对接活动。建立健全“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创新转化服务模式,完善科创岛专业化运营机制,深化“聚、服、展、孵”功能,依托专业化、市场化机构,探索建设集中式、分布式“共享实验室”,推动高校院所科学仪器、科研设施、数据资源面向企业开放共享。聚焦生物医药等领域,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逻辑”布局建设一批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小批量试生产等中试平台。探索“中试+基金”“中试+孵化”模式。打造“买全球、卖全球”科技交易大市场。加快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围绕重点产业、园区,引育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建设技术转移学院,布局成果转化应用基地,建立科技助理(成果专员)园区全覆盖机制。
在优化创新生态方面,完善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投融资体系,组建S基金,建立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的考核制度。开展科技人才评价试点。制定成渝双核协同推进成果转化方案。支持外资企业在蓉设立研发中心。办好“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
07
四方面发力
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开创新局面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明确提出,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在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健表示,近年来,成都市主动服务融入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国家和四川省赋予成都的40项经济领域改革试点试验,创新开展“产业建圈强链”“重大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等原创性原动力改革,探索形成“科创通”“算力券”“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前置评价”“政务服务12345热线系统集成”等典型改革案例和经验做法,并向全国推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均强调要注重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并明确了下一步的主要任务。“我们将深入贯彻全会精神,紧紧扭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牛鼻子’,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扎实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开创新局面、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陈健表示。
第一方面,将坚持主动服务,积极融入国家重大战略。健全服务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制度体系,探索优化区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生态环境联防联治、高端资源要素协同对接等机制,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主动服务国家安全能力建设体制机制,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生产力布局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新布局,完善重点产业转移承接机制,主动服务国家建设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推进交通大通道和科创大平台布局建设,提升能源、数据、算力等基础设施能级,构建大储备体系。纵深推进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体制机制,深化成渝双核联动联建,完善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标体系,联动打造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和公共服务共同体,探索公园城市标准化综合试点,在完成国家和四川省赋予的经济领域改革试点任务基础上,争取开展更多改革任务。
第二方面,将坚持靠前服务,充分激发经营主体活力。迭代升级政策体系,聚焦政务服务、要素供给、市场机会、开放环境、法治保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研究实施新版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促进企业降成本、增效益,进一步强化企业合法权益保护。健全优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数字化赋能营商环境建设,深化构建“蓉易+”服务体系,分类推动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易申快享,健全中小企业增信支持体系。创新评价方式,把营商环境评价权交给经营主体和园区载体,实施产业园区营商环境无感监测,以企业满不满意、园区需不需要作为政策实施的衡量标准。
第三方面,将坚持精准服务,持续擦亮“成都园区”品牌。一是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分类分级培育“镇园之宝”企业;优化完善“3+22+N”园区发展体系,创新深化“管委会+专业公司”管理机制和“一区多园”运行模式。二是深入推进“园区事园区办、企业办事不出园”,依法依规探索将部分市级管理权限下放,赋予园区更多自主权。三是健全长期租赁、先租后让、弹性年期供应等工业用地供应体系,科学布局建设园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
第四方面,将坚持规范服务,助力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健全市场制度规则,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类规定和做法,探索开展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试点,实施招商引资正面清单、负面清单制度。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健全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在水、燃气、交通等领域开展价格改革,探索建立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招投标和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体系。完善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重大招引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加强重大项目“行业+综合”调度,持续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08
深化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系列决策部署,全面加强对民营经济工作的领导,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设立了民营经济发展局,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致力于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提供更多机会的方针政策,为成都做好民营经济发展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此次全会对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提出了一系列务实举措。新闻发布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陈健透露,成都的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50%左右的经济总量、60%以上的税收、90%以上的科技创新、90%以上的城镇就业,是成都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专门设立成都市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部署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化服务企业工作,特别是此次全会对优化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体制机制作出了系统部署。
她表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国家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和用户思维,深化民营经济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重点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搭平台强功能,持续提升民营经济服务质效。创新民营经济发展促进中心运行模式,集成惠企服务、资源对接、政企交流等核心功能,将中心打造成为全市民营经济发展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立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协调机制,推动形成齐抓共促工作合力。面向民营企业常态化发布政府采购、民间投资等机会清单,充实做大全市重点民间投资项目库,出台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实施细则,以及常态化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申报发行的相关政策,支持民营企业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项目建设,推动市场机会更多、更广泛的向民营企业开放共享。
二是聚焦解难题护权益,及时回应民营企业急难愁盼。建立健全“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常态长效机制,优化“蓉易见”相关制度机制,推广政企“面对面交流、点对点解难、一对一服务”模式。完善企业问题收集、解决、反馈的工作闭环,推动个性问题现场解决、限时办结,共性问题专项研究解决。建立健全12345企业诉求提速提级处置机制,完善牵头部门“吹哨”、保障部门“报到”模式。同时,将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推动完善民营企业融资风险市场化分担机制。深入开展拖欠企业账款和涉企违规收费罚款专项治理,全面清理行业协会商会、各类中介机构违规收费项目和摊派事项,加强与公安、司法、网信、纪检等部门的统筹协调,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
三是聚焦强服务优环境,不断厚植民营经济发展生态。深化“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升级打造“蓉易享”“蓉易投”“蓉易贷”“蓉易用”等智慧化应用场景。建立健全民营企业参与涉企重大政策制定和评估制度,强化惠企政策全生命周期管理,召开“成都政策直通车·系列新闻发布会”,精准解读惠企政策,定期发布政策机会清单,持续开展惠企政策评估优化和“局长、处长走流程”活动,推动政策内容知晓度、申报便利度、兑付满意度、制定精准度持续提升,促进各类惠企政策“真金白银”兑现落实,持续增强民营企业的政策获得感。
09
强支撑、增动能、提质效、优保障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中国共产党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决议》的第二部分第四条专章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安排部署,把健全工业立市制造强市体制机制摆在首要位置,为我市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指明了方向、明晰了思路。
在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曾科表示:“下一步,我们将从强支撑、增动能、提质效、优保障四个方面抓好本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
聚力强支撑,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四梁八柱。“这次全会提出了特色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构架体系,我们将推动特色优势产业提能级,电子信息产业建设世界级集群,装备制造产业冲刺万亿目标,推进医药健康、新型材料、绿色食品产业转型升级,做强千亿级先进能源产业,打造六大特色优势产业矩阵。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上规模,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型显示、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培育打造绿氢之都、工业无人机第一城等产业地标,今年争取人工智能产业进入千亿俱乐部。推动未来产业占先机,前瞻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未来赛道,探索建立未来产业识别、场景建设和投入增长机制,争创一批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曾科称。
聚力增动能,塑造现代化产业体系竞争优势。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作为产业部门,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将从面上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发一批高集成性、高影响力的典型示范应用场景,研究制定进一步支持首台(套)推广应用政策,推进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和迭代升级。从链上完善产业科技创新平台网络,强化航空动力、超高清视频、精准医学、川藏铁路等领域“国字号”创新平台赋能,支持工业云制造、工业信息安全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打造更多国省级创新平台。从点上提升工业企业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完善企业研发投入和技术改造激励机制,形成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梯度发展格局。鼓励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或研发中心,力争今年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建成率超过60%,未来三年研发活动覆盖率大幅提升。
聚力提质效,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曾科表示,这次全会把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作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向。将加快智能化改造,用好国家制造业新型技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系列政策,到2026年建成智能工厂100个、数字化车间300个,实现规模以上企业“智改数转”全覆盖。加力绿色化转型,扎实抓好工业领域节能减碳,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建设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年内新增国家级、省级绿色制造示范单位25家以上。加强融合化发展,围绕建设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大力发展科技研发、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反向定制、共享制造等服务型制造,支持发展现代都市工业,推进“工业上楼”。
聚力优保障,配置现代化产业体系资源要素。“这次全会指出要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我们将引导数据、资本、土地等资源要素有效向制造业聚集,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源头活水’。”曾科说,具体来看,将创新高能级要素配置方式,实施“数据要素×”行动,提升数据算力供给质量,2026年实现算力规模超3万P;强化金融服务支撑,逐步实现“有链有基金”,构建总规模3000亿元以上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基金体系;打造高素质产业人才矩阵,引育领军人才,实现“一条产业链、一名首席科学家”。增强基础性要素保障弹性,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盘活闲置低效工业用地,提高标准厂房使用率;提速建设“蓉耀工程”,适度超前布局虚拟电厂、新型储能设施,加快构建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的新型能源体系。
记者 钟文 李艳玲 吴茜 孟浩 杨升涛
摄影 彭浩